“嚯~,中国这建设速度太快了,一条路一晚上就能铺好。”来自泰国的泰拳教练善控用一口“京腔”诉说着对中国的夸赞和热爱。
来中国前,善控并不会说汉语,在北京生活了七八年后的他,现在言谈中已经带了不少“京味儿”。善控说,在中国他认识了很多朋友和学拳的年轻人,“现在北京是我喜欢的地方。”
1989年,善控出生在距泰国首都曼谷270多公里的科勒府(Khorat)。现在,那里被称为“曼谷的后花园”,有很多度假村、农场和酒庄。而在善控小的时候,那里就是一个普通山村。
善控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弟弟,但全家只有他一个人学打泰拳。他10岁时,同村的一个拳手从职业擂台退役,回到村里教孩子打拳。善控陪小伙伴去找这位教练时,因体能好,身体灵活,被教练“看中”,从此他与泰拳结缘。
作为泰国传统的格斗技,泰拳以力量与敏捷著称,主要运用拳、腿、膝、肘等8个部位为“武器”进行攻击,同时因使用肘关节和膝关节所造成的杀伤力大而闻名,又被认为是泰国的国技。
在泰国,泰拳曾是穷苦孩子养家糊口、甚至改变社会地位的工具。很多孩子从小学习打拳,靠参加比赛养活自己,也为家里赚取生活费。善控就是这里面之一,他10岁接触泰拳,12岁离家到拳馆拜师,并开始正式登场比赛。他说,打拳很辛苦,而且因为学的孩子多,竞争也很激烈,“我们每天早上都要跑步练体能,特别累,我哭过很多次。”
就这样,在接触泰拳一个多月后,善控参加了第一场比赛,自己就赢了对手,获得300泰铢的奖金(约合现在的65块钱)。小善控很高兴,把奖金孝敬给了姥姥,姥姥开心地抱着他,夸他可以为家里赚钱了。
善控说,他的姥爷最喜欢的运动就是泰拳和足球,所以姥姥常陪着姥爷一起看善控打拳。善控长大后,开始到曼谷参加更高级别的比赛,赢得的奖金也都会拿出一半分给姥姥姥爷,贴补他们的家用。
16岁的时候,善控在曼谷的一项比赛中获得了37公斤级的泰拳冠军,这也标志着他成为了一名“冠军拳手”。
26岁那年,善控告别了职业拳坛。据他讲,泰拳选手的职业生涯通常能持续到30多岁,如果不抽烟、不喝酒,运动生涯还能延续更久。当时,他之所以选择提前退出,是因为他要前往一个陌生的国度——中国。
近年来,泰国本土的泰拳拳手收入比以前提升了不少。同样是少年拳手,赢一场比赛能够得到几千泰铢的奖金,这比善控小时候打拳时所赢的奖金提升了好几倍。
因此善控来中国做泰拳教练,收入不是他考虑的第一要素,他更看重的是中国极具潜力的职业发展前景。
建议善控来中国的是他的一个泰国朋友,也是一名泰拳拳手,他比善控更早转行成为教练,在北京开了一家拳馆后,他便邀请善控来当教练。来中国后,善控除了每年会把自己赚的钱寄回家里,还坚持每年回泰国看望姥姥,让家人安心。
在来中国之前,善控对中国几乎一无所知。他除了小时候曾经去邻国老挝玩过之外,便没再走出过自己的国家。来到中国后,他开始真正地认识中国,逐渐熟悉中国的文化。他发现,中国人非常友善,无论是他曾经的拳馆老板,还是指导过的学员,都对他热情有加。
“有些泰国人对中国人存在偏见,因为他们看到个别游客在曼谷街头随手扔垃圾、大声说话,觉得很不礼貌。但是我到中国后发现,中国人很爱干净,很有公德,也很有礼貌,中国城市的街道也都十分干净。”善控说,后来他再回到泰国探亲,见到自己的泰国朋友都会主动表达对中国的喜爱。
“北京的路更宽阔,走在街上会让你觉得很放松。”中国带给他内心最大的冲击还有这些年的建设发展速度。八年来,善控眼看着北京的建设慢慢的变好,移动支付越来越便捷,地铁线路慢慢的变多……发自内心地感到惊叹。
“中国的建设速度太不可思议了,高铁平均两三年就能修通,从北京去任何地方也都很方便;有些地方修路,夜里施工第二天就能走车。这些在泰国人眼里都是不可想象的。”善控说,他平时在脸书上会跟各国网友聊天点赞“中国速度”。
另一方面,他对自己的老家至今跟曼谷之间都没有通铁路的事耿耿于怀。“如果从曼谷到我家能有中国的高铁,我回家看望姥姥就会更方便了。”善控说。
因为泰国人的相貌和中国南方人比较相近,所以善控在中国生活毫无违和感。在中国友人的眼里,善控好像就是“自己人”。当他外出交流时,虽然有些中文还是会说得有点蹩脚,但也不会遭到周围人的嘲笑。
而且,由于很多老北京人愿意和善控交流,使得他的中文在不经意间也带出了些许“京味儿”。比如,现在善控说话会用“嚯~”来加重语气,表达惊讶之情。
而在来中国之前,善控一句中文也不会说。至于很多非英语国家的友人能用于简单沟通的英文,善控也一窍不通。“(在)泰国很多人会说英文,尤其是在曼谷和普吉这样的城市,很多泰拳教练有机会教外国人打拳,所以他们都可以用英语自如地与人交流。但我生在山村,没有接触过英文。”善控说,来中国后,在朋友的帮助下,他顺利地度过了最初的那段“尴尬”时光,避免了许多因语言不通可能会闹的笑话。
“最开始的时候,我一句中国话都不会说,朋友教中国学员打拳,我只能帮忙举靶子。”善控说,为了能尽快教上中国学员,他把很多动作的中文发音写在了手掌上,一个词一个词地蹦着念。善控说,大约半年后,他基本就可以用中文简单与人交流了。
而现在的善控,不但能够用流利的中文给中国学员授课、陪他们训练,也可以跟中国朋友随意聊天。
善控目前在位于北京三里屯的一家拳馆当泰拳教练,这是他在中国工作的第三家拳馆。
2022年1月,善控工作的第二家拳馆停业了,他也在那一段时间回了泰国。2023年初,现在的老板胡先生了解到善控的职业履历,认为他有泰拳的职业背景,又有泰拳的教练经验,便把他请回了中国。
胡先生觉得,善控的教学很认真,同时又能兼顾学员的特点,是能“因材施教”的好教练。除此之外,胡先生也很认同善控的教学理念,对身体素质比较好的学员,善控会教一些力量型的打法;对于相对瘦小的学员,则会教一些更灵巧的技术。
善控一直认为,学习泰拳跟学习其他体育运动一样,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他说自己教泰拳,最先要做的是让学员们喜欢上打拳,不能畏惧打拳。
“感觉他特别喜欢笑,跟谁说话都是笑呵呵的。”这是学员对善控印象最深的一点。
“他很会鼓励我们,总是能看到我们的进步,让我们有信心学下去。”接受采访时,善控的学员表达了对他的认可和喜爱,“他的训练很重视体能,而且一点不枯燥。他的体能训练花样很多,绳梯、战绳、台阶等训练器材都会用上。”
善控觉得,不管是什么拳法,年轻人都应该学学打拳,这样不但可以强身健体,还能提升自我保护的能力。“当然,前提是你不能仗着会打拳欺负人。”善控说,他会在教学的第一课告诉学员们,打拳的目的绝不是恃强凌弱。
根据某商业机构发布的《2023-2028年中国泰拳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泰拳行业的企业数量、从业人员及资产规模在2018年到2022年间持续增长,华北、华东等地区成为主要消费市场,预计2023年到2028年,泰拳行业的产能和产值将保持年均10%以上的增速。泰拳的受众从专业运动员扩展到大众健身群体,尤其是青少年和都市白领。”
这一点,拳馆的老板胡先生有切身体会。他发现,这两年来到他拳馆报名学习泰拳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一些家长也愿意让孩子接触这项运动,他们希望通过打拳能提升孩子的体质和阳刚之气。
这给像善控这样的教练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很多泰国的拳手相互介绍来到中国任教。善控的泰国朋友中,在北京和深圳的拳馆当教练的不乏其人。
通过观察,善控得出结论,这些年喜欢练泰拳的中国年轻人也确实慢慢的变多。“很多人学得还很快,几个月就能与人对打。也有很多小孩子在学习泰拳。”善控说,自己在教小朋友打拳时,会更看重激发孩子们的兴趣,让孩子们真正热爱打拳,热爱运动。
据学员讲,善控有时会做一些泰国风味的菜肴带到拳馆,跟学员和教练们一起分享。同时,他也很喜欢中国菜,水煮牛肉和烤鸭是他的最爱,“不过烤鸭不能吃太多,不能太油腻。”他笑着说。
每次训练结束后,善控都会和远在泰国的女友视频通话,也总会和女友说起在中国生活的各种便利之处。
善控说,由于女友身体不好,每个月都要去医院,他如今在中国打拼无法经常陪伴在她左右,因此他也动过日后回泰国开拳馆的想法。但在那之前,他更想让女友的妈妈先来一趟中国,看一看中国的环境,或许女友妈妈会喜欢上这里,那样他就能把女友接来中国一起生活,“因为我觉得中国的泰拳行业,或者说体育产业会有更好的发展前途。”
“当然,无论我未来是回到泰国还是继续留在中国,我都不会忘记北京,这里有很多我的朋友,这里也是除了泰国(以外),我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善控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