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太多动荡后,我国体育事业一度陷入低迷状态,那时,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并不相信新中国会慢慢的好,更不相信我国的体育事业,会砸出漂亮的水花。
令人振奋的是,在我国成功获得第一块奥运金牌后,我国女排队伍同样一转颓势,在1984年首次参与的洛杉矶奥运会上,斩获金牌一举夺冠,之后更是接连为国争光,在我国体育事业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又一笔。
郎平、张荣芳、侯玉珠、周海兰等队员,成为了中国人心中的英雄。谁说女子不如男?女排队员们用实力获得了尊重与赞扬。
然而,女排队伍中曾有一位名为张锦文的队员,却令“铁榔头”郎平,多次公开强调:“我在女排,就永远别她”!这,又是为何呢?
作为我国女排“黄金一代”当中的一员,郎平多次力挽狂澜,为我国夺下了1981年第3届世界杯冠军、1982年第九届世界女排锦标赛冠军,个人斩获“MVP”、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金牌,为我国女排世界取得三连冠做出了巨大贡献。
退役后的郎平,曾因于1989年担任意大利摩迪那俱乐部,女子排球队教练而备受非议,“铁榔头”在许多人眼中,荣光不再,生生被扣了崇洋的帽子在身上。
但是,众人不知道的是,在那个荣誉不足以支撑往后生活的年代,许多人的选择都背负着太多现实因素的无奈。
然而,即便国外给出了丰厚的待遇,在我国女排事业每每陷入低迷之时,郎平依然选择了为国效力。
1990年,郎平带领着中国女排重新找回状态,虽然只是获得了第11届女子排球锦标赛亚军,却也振奋了原本已经十分低迷的女排气势。
遗憾的是,这种振奋并没有起到强力作用。老一代的退出,新一代的尚未成熟,中国女排急需一记强心针。
1994年,眼看着女排队伍一直无法突破壁垒重回巅峰,史伟民将希望再次寄托在了郎平身上,诚邀郎平回国担任女排教练。
1995年2月15日,郎平再次回到了中国女排队伍当中,开始系统化地挑选排球人才和传授各类排球经验。
运动员人才的选拔特别的重要,无论是体力、耐力、协调能力,都需要有极佳的基础和潜力。
当务之急是如何组建一支,朝气蓬勃且有无限发展空间的队伍,于是,郎平开始着手女排人才选拔。
彼时的张锦文年轻且充满了许多活力,已经是江苏女排的主力干将,郎平从对方尚不成熟的排球实战中,看到了其内里惊人的爆发力与耐力。
“第一次见到她的时候,就被她身上那股劲打动了”,郎平讲这句话的时候,二人已不再是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郎平的语气总是带着一些遗憾的味道。
郎平从张锦文身上看到了女排的未来,她想将张锦文培养成进攻位置上的第二个“铁榔头”。
事实上,张锦文是值得郎平耗费大量心血的,毕竟,好玉还需良师琢,二人本该互相成就,缔结一段佳话。
张锦文的确是个可塑之才,曾与其共同训练的前队友,也毫不掩饰地夸赞其不仅有天赋,更有持之以恒的劲头。有天赋肯努力,曾经所有人都将其看做女排新一代的希望之光。
套用一句如今的网络用语,张锦文给众人的印象便是:“明明那么优秀,还那么努力”。
张锦文是彼时所有人心目中的女排天才,是传说中“别人家的孩子”。然而,这位承载着中国女排希望的天才,却因为性格原因,从“女排之光”变成了“女排之耻”。
许多众所周知古今中外的各类人才,都难免会存在着一些与众不同的性格特征,张锦文也不例外。
张锦文的自身能力的确突出,团队协作上却有着极大的问题。为了可以使金子发光,郎平不惜为张锦文给女排制定了新的战术,所耗的心血不可谓不多。
或许是被众心捧月的感觉太好,这个一心为了中国女排事业奋斗的女孩,开始放任自己的缺点逐步扩大,也滋生出了诸多原本不该有的功利心和自我优越感。
受到了太多赞赏和重视,张锦文潜意识里将自己与“平庸”的队友们,划分出了清晰的分界线。
这一切郎平和别的队员都看在眼中,但是,此时的她们仍然认为,张锦文的心态会调整回正常的状态。
只可惜,事与愿违,张锦文并没有及时醒悟,甚至恶习愈演愈烈。曾经刻苦练习到,甚至用餐时间都要用来练习的女孩,如今却开始不屑于那些基础训练。
而在那些必须参加的训练活动时,张锦文也时常是那个迟到早退的特例,没有团队意识,这是张锦文一个最为致命的缺点。
一个人的言行举止,会影响其在众人心中的形象。张锦文或许也是知道的,然而,她并不在意。
其他因为张锦文个人行为,而耽误了训练进程的女排队员,逐渐开始看清楚“天才队友”的另一面,并且开始逐渐质疑起了,与张锦文合作,是不是真的能够带领中国女排重回巅峰。
有了不满与质疑,张锦文的天才光环不再闪耀,成为了队中一个极为尴尬的存在。
郎平看在眼里也急在心里,运动员的黄金职业生涯很短暂,郎平不想放弃本有着大好未来的张锦文,也不想让所有想为国争荣誉的队员们,因为个别人员,最后导致团队成绩的不理想。
或许,年轻人总会有这样的时期,是该给些机会耐心引导的。此时的郎平和中国女排,并未放弃张锦文,甚至在想方设法地帮助张锦文,平稳度过这段心态转变期。
为了照顾年轻人的情绪,郎平在每次与张锦文单独谈话时,总是用着平和的语气与其沟通交流。
郎平不止一次的告诉张锦文,只有改变一下自己的性格,磨平那些太过突兀的棱角,才能够更好的适应环境,更好的在排球的道路上走下去。
其他队员虽然没有如张锦文一样的体力和爆发力优势,却有着一颗向上的、注重团队合作的心。
虽说众人在早期实力上,的确与张锦文有些差距,但是,在每一次的训练当中,众人都在持续稳定的进步,只有张锦文,依然在原地踏步,甚至有了退步的迹象。
对于排球这种合作型的运动而言,除去自身实力与天赋之外,最怕的便是遇到一个无论如何磨合,都达不成默契的队友。张锦文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与周遭格格不入。
看着冉冉升起的新星,因为自身愈演愈烈的“个性”,而变得光芒不再,不再是女排队伍的希望,反而成为了女排队伍的拖累,并且仍不自知,众人心中皆是五味杂陈。
张锦文彼时的队友不甚唏嘘地感叹到:“我们都不希望看到她颓废的样子,因为我们整个队伍是一起的,无论荣辱都要一起承担”。
并且直言,“处理好个人的状态很重要”,因为“每一场比赛代表的都是我们的祖国”。
然而,即便如此郎平和队员们,依然没有想过要放弃这个潜力无限的队友,直到“花洒事件”的出现,一切发生了巨变。
笨鸟尚且能够有先飞之日,天才却亦有泯然众人的可能。保持自我个性固然重要,但是,如果因为个性而影响了自身进步和团队进程,则是得不偿失。
“我知道培养一个进攻位置的球员要耗费巨大的精力,但也义无反顾,我愿意带她和别人磨合。不过,这仅仅是第一印象”。再次回忆起张锦文,郎平发出了如此感慨。
第一印象太过惊艳,因此在之后张锦文显露出诸多问题时,郎平始终未曾想过放弃张锦文。
怎奈何张锦文屡教不改,颇有些恃宠而骄的意味。对于队友们那毫不掩饰的轻视,对于训练的愈发懈怠,都令郎平开始怀疑,怀疑自己当初是否看错了人。
中国女排能否再创辉煌,绝不是一个人便能左右的事情。张锦文的天赋正在被自己逐渐消磨殆尽,所有人都意识到了这一点,只有张锦文自己仍不自知。
训练场上的张锦文不再热血,众人都在挥洒汗水为了荣誉而奋斗的时候,曾经最勤奋的张锦文却在下坡路上越走越远。
若是将这些都归咎于性格问题,那么之后发生的“花洒事件”,则令众人对张锦文的人品产生了质疑。
张锦文彼时已拥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可以称为个公众人物,当时的媒体甚至发出过“张锦文将是当今女排史上的新星”这样的赞誉。然而,她却忘记了要爱惜羽毛。
“花洒事件”的起因、经过其实很简单:训练结束后的张锦文一如往常去往浴室洗漱,中间出去了一次回来却看到了一位阿姨,正在自己惯用的花洒下冲澡,张锦文让阿姨让开,阿姨并未回应,而这,激怒了张锦文。
都说冲动是魔鬼,本是一件再小不过的事情,张锦文却怒不可遏,直接动手推搡了正在冲澡的阿姨,矛盾一触即发。
眼看着二人动起手来,周围其他人开始劝架,对于一个承载了太多人希望的公众人物而言,如此言行的确令人费解。
即便是普通人,在面对这样的事情时,也没有几个人会发展到一言不合大打出手。
张锦文是个不听劝的,周围的人劝了又劝,提醒其要注意个人形象,不要给国家队抹黑,张锦文也并未听进心里。
不出意外的,这件事登上了各大媒体,舆论发酵到从质疑张锦文个人到质疑国家队。
本就处于低迷状态的中国女排,因为一个“花洒事件”再次颜面扫地,面对公众的质疑,郎平终于不再姑息。
从前的张锦文之所以有恃无恐,便是坚信自己是不可或缺的,而这一次,张锦文终于知道了一个道理,没有人是无法替代的。
个人行为上升到了团队荣誉,郎平下了死令,将张锦文开除出国家队,并说:“我在女排,就永远别她”。对于一个国家队运动员而言,被国家队公开开除,又被教练如此断言,基本宣告了其职业生涯的终结。
国家队开除,省队不接收,曾经的天才排球少女,中国排球界的新星,就这样断送了自己的前程。
有人说,为了这样一件小事断送了女排的希望,实在是小题大做,再说,被国家队开除的又不止张锦文一个人,为什么偏偏她要承受这样沉重的代价?
这些质疑事实上很好解释,张锦文在团队合作中表现不利,又凭一己之力拉低了,中国女排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不从重处理不足以起到震慑后人和给社会交代的作用。
张锦文在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后,终于成长了起来,她开始学会了自省,懂得了言行的重要性,对人带事也多了尊重在其中。
如今的张锦文在某大学排球队担任教练一职,因自己曾经犯过错,所以她更懂得如何训练和要求队员们。
张锦文再也无法为国争光,但是她培养的排球队员们,是我国排球事业的新鲜血液,这世界,终究还是会有更多的后来者,打破神话缔造传奇。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