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新兵打炮不用瞄准教官不解新兵说:我从小就拿石头打兔子

时间:2024/12/22 23:01:37   作者: 大升降系列

  在红军战场上,有这样一个传奇故事。一位普通的新兵,在炮兵训练中展现出惊人的天赋。当教官要求他瞄准目标时,他却轻描淡写地说:"不用瞄准"。这句话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惊呆了。而更令人惊讶的是,他的炮弹竟然精准命中了目标。这个来自河南农村的少年,究竟经历了怎样的童年?他又是如何从一个放牛娃成长为红军的"炮神"?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这个被称为"天生炮手"的少年,又创造了怎样的战场奇迹?

  1905年的河南山区,赵章成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那时的农村里的生活艰苦,每一顿饭都需要辛勤劳作才能换来。山区的环境虽然恶劣,却为赵章成提供了一个特殊的"练习场"。

  在他七岁那年,村里遭遇了严重的旱灾。为帮助家里度过难关,赵章成开始跟着村里的猎人学习打猎技巧。最初,他只能捡拾石子练习投掷。每天清晨,他都会到河边捡一些大小适中的鹅卵石,然后在田埂上竖起几个土堆作为目标进行练习。

  这种看似简单的训练,实际上培养了赵章成极其敏锐的空间判断能力。他逐渐掌握了怎么样来判断目标的远近,如何估算风力对投掷物的影响,甚至能够在目标移动时精准预判其轨迹。

  1916年的一天,村里发生了一件令人难忘的事。一只野狼闯入村中,威胁到放牧的牲畜。当时11岁的赵章成正在田间放牛,目睹了这一幕。在危急时刻,他抓起三颗石子,连续投掷,竟然精准击中了野狼的要害部位,成功将其驱赶。这一事件在村里传为美谈。

  随后的几年里,赵章成的投掷技艺不断精进。他创造了一套独特的练习方法:在傍晚时分,当野兔出来觅食时,他会借助微弱的光线练习夜间投掷。这种训练不仅锻炼了他的夜视能力,更培养了他在复杂环境下的判断力。

  到了1920年,15岁的赵章成已经能够在二十步开外击中奔跑的野兔。他总结出了一套规律:投掷时要注意目标的移动速度,根据目标的大小调整石子的大小,并且要考虑风向和地形的影响。这些经验看似简单,却为他日后成为炮兵专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赵章成的投掷技能不仅帮助家里改善了生活,还让他练就了过人的本领。他能够准确判断出五十米以内任何移动目标的轨迹,这种能力在当时的农村少年中是极为罕见的。

  这段乡村生活的历练,为赵章成日后在军旅生涯中的发展埋下了伏笔。他童年时期积累的这些经验,看似与现代化的炮兵作战毫无关联,却恰恰成为了他日后成为"炮神"的重要基础。

  1931年的宁都起义为赵章成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当时,他所在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路军在江西宁都宣布起义,整建制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这支部队中的许多士兵都和赵章成一样,来自农村,带着对新生活的期待加入了革命队伍。

  起义后的第一个月,赵章成被分配到一个普通的战斗连队。由于他过人的体力和敏锐的观察力,常常被派去执行侦察任务。在一次例行的山地侦察中,赵章成发现了一处隐蔽的敌军哨所。他用石块精准地击中了哨所的铁皮屋顶,制造出巨大的响声,成功地转移了敌军的注意力,为己方部队创造了突袭的有利时机。

  这次出色的表现引起了连队指导员的注意。1932年春,红军组建新的炮兵连队时,赵章成被调往炮兵连接受训练。初到炮兵连时,面对复杂的火炮构造和操作要求,赵章成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的优势。但在实弹射击训练中,他展现出了惊人的天赋。

  一次训练中,教官要求新兵们对500米外的固定靶进行瞄准射击。当轮到赵章成操作时,他仅仅看了一眼目标,便直接开炮。炮弹精准命中靶心,震惊了在场的所有人。教官立即询问他为何不进行标准的瞄准程序,赵章成回答说:"这个距离,比打兔子远不了多少。"

  这句朴实的回答在炮兵连引发了轰动。随后的训练中,赵章成展示了更多令人惊叹的技艺。他能够在不使用测距仪的情况下,准确判断出800米以内目标的距离。即便是在复杂地形中的移动目标,他也能做到弹无虚发。

  1933年初,红军在一次战斗中遭遇敌军的顽强抵抗。敌军在山腰设置了多个机枪火力点,己方部队的进攻屡次受阻。在这关键时刻,赵章成临时接替负伤的炮排长,指挥炮兵对敌军火力点进行打击。他根据地形和风向,快速调整了炮击方案,连续发射三发炮弹,成功摧毁了敌军的两个火力点,为步兵突击创造了条件。

  这次战斗后,赵章成被任命为炮排长,开始带领一个炮兵排进行作战。他创新性地将自己童年练就的投掷技巧与炮兵作战要领相结合,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炮击方法。他教导战士们不仅要掌握标准的瞄准程序,还要学会用眼睛和经验来判断目标,这种方法在当时的战场环境下显得很实用。

  在接下来的战斗中,赵章成的炮兵排创下了多个战绩。尤其是在一次遭遇战中,他们在没有测距设备的情况下,连续命中了三个不同距离的敌军据点,为红军部队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赵章成和他的炮兵排,也因此在红军中获得了"神炮手"的美誉。

  1935年,红军到达延安后,赵章成开始了一段新的军旅生涯。在这里,他不仅要面对复杂的地形条件,还要解决装备匮乏的问题。延安时期,炮兵部队的训练条件十分艰苦,测距仪等精密设备更是奢侈品。面对这种困境,赵章成创造性地提出了"感官瞄准法"。

  这套方法的核心在于充分的利用自然环境提供的参照物。他发现,通过观察目标与周围地形的相对位置,再结合风向、温度等自然因素,可以在不使用精密仪器的情况下完成精准打击。这种方法很快在延安的炮兵部队中推广开来。

  1936年春天,赵章成带领炮兵连在一次演习中创造了奇迹。当时,演习要求在没有一点现代测距设备的情况下,对1000米外的移动目标进行打击。赵章成根据目标附近的树木高度和地形起伏,仅用了三发炮弹就完成了任务。这次演习不仅证明了"感官瞄准法"的实用性,还为解决装备短缺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在培训新兵方面,赵章成别出心裁地设计了一套训练方案。他让新兵先用石块进行投掷练习,培养对距离和风向的基本判断能力。等到基本功扎实后,再逐步过渡到火炮操作。这种训练方法不仅节省了宝贵的炮弹,还大幅度的提升了新兵的学习效率。

  1937年抗日战争全方面爆发后,赵章成的部队在一次遭遇战中遇到了危机。敌军的一个装甲部队忽然出现在山谷中,己方的步兵面临重大威胁。在这危急时刻,赵章成临时改装了几发炮弹,在弹头中加入了特制的烟雾剂。这些改装炮弹不仅打乱了敌军的视线,还成功掩护了友军安全撤退。

  1938年冬天,在一次夜间作战中,赵章成创造了更大的奇迹。当时,敌军占据了一座重要的山头,常规的炮击方式难以奏效。赵章成根据月光照射的角度和风向,利用山谷回声判断敌军位置,连续发射了五发炮弹,竟然全部命中目标。这次战斗后,"暗夜神炮"的称号在部队中广为流传。

  到了1939年,赵章成已经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战场救援方案。在一次战斗中,友军部队被敌人围困在山谷中,补给线已经被切断。赵章成临时制作了特殊的"补给弹",将压缩饼干和医用物资装入炮弹,通过精准的抛物线将这些物资送到了被困部队手中。这种创新的补给方式,成功地维持了友军的战斗力,直到增援部队到达。

  赵章成在战场上的非凡表现,不仅体现在精准的炮击技术上,更体现在他对战场环境的深刻理解和灵活应变能力上。他创造的多项战术创新,都是在极其有限的条件下,将简单的原理转化为实用的战场技能。

  1946年,解放战争爆发后,赵章成被调任某野战军炮兵团团长。这一段时期,他面临的不仅是战术上的挑战,更是如何将有限的炮兵力量发挥最大效能的问题。在他的带领下,炮兵团开创了多项战术创新。

  1947年初的一次战役中,敌军在城市近郊布置了多层防御工事。传统的正面炮击收效不大,赵章成提出了"跳跃式"打击方案。他将炮兵分成多个小组,采用快速转移阵地的方式,从不同角度对敌军阵地进行打击。这种打法不仅避免了己方炮兵阵地暴露的风险,还大幅度的提升了炮击的效果。

  同年夏天,在一次关键战役中,赵章成的炮兵团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当时,敌军在城郊构筑了一条长达十公里的防御带,还部署了大量的反炮兵雷达。面对这样的一种情况,赵章成设计了"声东击西"的战术。他命令部分炮兵使用空包弹制造假目标,吸引敌军注意力,同时主力炮兵从意想不到的方向发起猛烈打击,成功突破了敌军防线年的淮海战役中,赵章成的炮兵团在攻坚战中发挥了关键作用。面对敌军的碉堡群,他创造性地使用了"二次爆破法"。第一轮炮击aimed at破坏碉堡外层,第二轮则利用第一轮造成的裂缝,将炮弹准确送入碉堡内部,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同年冬季的一次战斗中,天气条件极为恶劣,能见度不足百米。赵章成利用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根据风声和地形回音来判断敌军位置。他带领炮兵团在浓雾中开展了一场"盲打"战,竟然取得了惊人的战果,摧毁了敌军多个重要火力点。

  1949年初,在一次城市攻坚战中,赵章成的炮兵团面临着如何在密集的城市建筑中精准打击的难题。他创新性地提出了"楼宇定位法",通过计算建筑物的高度差和间距,精确计算出炮弹的最佳弹道。这种方法不仅提高了打击精度,还大幅度减少了对民用建筑的附带损害。

  春季的某次战役中,敌军占据了一座军事要塞,该要塞由多层地下工事构成,常规炮击难以奏效。赵章成经过细致观察,发现了要塞通风系统的位置。他指挥炮兵采取了特殊的打击角度,将炮弹送入通风口,成功瓦解了敌军的防御体系。

  到了战争后期,赵章成的炮兵团已发展出了一套完整的城市作战体系。在攻打某重要城市时,他们采用了"网格化"打击方案,将整个战场划分为若干个小区域,每个炮兵分队负责特定区域的火力覆盖。这种精确的分工方式,确保了炮火支援的连续性和准确性。

  这一时期,赵章成带领的炮兵团不仅创造了多项战术创新,更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炮兵指战员。他们在战场上的出色表现,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赵章成被任命为军事院校炮兵教研室主任。他将多年的战场经验转化为系统的教学内容,开创了一套独特的炮兵训练体系。在他的主持下,教研室编写了多本实用性极强的教材,这些教材不仅包含了传统的炮兵理论,还融入了大量实战案例。

  1950年春,赵章成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野外实践教学。他带领学员们在复杂地形中进行实弹训练,创造性地设置了多种战场环境模拟情景。尤其是在夜间训练中,他要求学员不依赖现代设备,而是学会利用自然条件进行瞄准。这种训练方式很快在各大军事院校中推广开来。

  1951年,赵章成提出了"全天候作战能力"的训练理念。他设计了一系列特殊的训练科目,包括雨雪天气下的炮击技巧、沙尘暴中的方向判断,以及极端温度条件下的火炮维护方法。这些训练内容极大地提高了部队的实战能力。

  1952年,在一次军事演习中,赵章成展示了他研发的新型炮击方法。这种方法综合考虑了地形、气象和弹道等多个因素,能够在极短时间内完成精确打击。演习结束后,这套方法被军委总部评为重要军事创新成果。

  1953年,赵章成开始致力于炮兵装备的改进工作。他提出了多项技术改进建议,这中间还包括简化瞄准机构、改进炮弹引信设计等。这些建议的实施,大幅度的提升了国产火炮的作战性能。特别是他设计的一种简易测距装置,采用了传统智慧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既经济实用,又操作简便。

  1954年,赵章成组织编写了《野战炮兵实用手册》,这本手册集中体现了他多年的作战经验和教学心得。手册中详细记录了各种特殊情况下的应对方法,包括如何在设备损坏情况下达成目标、如何在极端环境中保持火力优势等内容。

  1955年,他主持了一项重要的军事研究项目,研究内容涉及山地作战中的炮兵运用。这项研究不仅总结了过去的作战经验,还提出了多项适应现代战争需要的新战法。其中,关于山地机动作战的部分,为后来的军事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到了1956年,赵章成又投入到炮兵部队的现代化建设工作中。他强调在保持传统技能的同时,必须掌握新式装备的使用方法。在他的建议下,部队开展了一系列新装备适应性训练,取得了显著成效。

  1957年,赵章成参与制定了新的炮兵训练大纲。这份大纲特别强调了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作战能力,为炮兵部队适应现代战争提供了重要指导。同年,他还完成了一项关于炮兵战术与现代科技结合的研究,为炮兵部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随后的岁月里,赵章成继续在军事教育和装备改进等领域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他培养的大批学员成为部队的骨干力量,他提出的多项建议也转化为实际的军事能力。

上一篇:《艾尔登法环》涅斐丽支线任务攻略 完美通关指南与需要注意的几点

下一篇:艾尔登法环黄金树幽影穆尔支线使命分支二使命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