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美元:美元的境外漂流记

时间:2024/01/19 12:00:07   作者: 小九直播官网app下载-花洒系列

  欧洲美元,泛指“漂流”在美国境外的美元,它是一个极易被忽视,却又很重要的概念。

  欧洲美元,是指存放于美国境外的外国银行及美国银行的海外分行的美元存款。“欧洲美元”的概念最早产生于在欧洲银行机构中的境外美元存款(在美元境外的美元),后来,随着境外美元的规模慢慢的变大,这些境外美元早已不局限于欧洲,而是遍布各大洲,但仍主要集聚在欧洲银行业,于是“欧洲美元”就成为了“境外美元”或“离岸美元”的泛指,“欧洲“的地理概念被突破,变成了泛指“境外”。

  1944年签署的《布雷顿森林协议》是“欧洲美元”的最早源头,因为它使美元成为全世界首要的国际货币,让美元从美国输往世界各地,而那些存放在美国境外的美元,就被统称为“欧洲美元”。

  二战后,美国对西欧和日本实施大规模的援助计划,并通过支付驻欧美军军费等途径 , 将大量美元投放到西欧。由于当时欧洲各国的美元外汇都很匮乏,对外汇管控很严,货币无法自由兑换,所以,流入西欧的美元基本都集中在西欧国家政府或央行手中(用来支付从美国的商品进口),并不在留存在商业银行系统中。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同年9月15日,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在仁川(今韩国西北部滨海城市)登陆,帮助韩国大规模反攻朝鲜军队。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抗美。中美两国在朝鲜战争时期的外交交锋之中,“冻结对方资产”成了各自的武器。同年12月16日,美国宣布管制(即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美管辖区内的所有公私财产(包括中方在美国境内的所有美元存款),并下令对中国的全面“禁运”。中国随即做出了反制,12月28日,中方宣布决定清查和管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一切美国公私财产,冻结一切美国公司存款。

  而正是以上事件,让当时的社会主义阵营老大哥——苏联看到了隐忧:自己存在美国境内的美元存款,也可能被冻结。(当时苏联和东欧国家在与资本主义阵营国家的贸易中,仍需要以美元计价结算,这些国家为了方便,而把大部分美元外汇都存在纽约的各商业银行中)

  于是,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随即将其在纽约的美元存款,转移到欧洲的银行中去(如巴黎的北欧商业银行和伦敦的莫斯科国民银行),其中多数美元资金都存放在伦敦的各大商业银行。当时英国政府也正需大量资金来重塑战后经济,所以准许伦敦的商业银行接受境外的美元存款,和办理美元信贷业务。这些转存的美元,在当时就被称为“欧洲美元”。

  欧洲美元市场的正式形成是在1956年英镑危机爆发后。1956年10月,英法联军入侵埃及,英法的行动引起美国的不满,于是美国采取报复性措施——纽约联储银行大量抛售英镑,引发英镑汇率危机。英格兰银行为维护英镑汇率,以消耗大量外汇存底为代价进行干预,同时,英国政府还加强外汇管制,禁止英国的商业银行对非英镑区发放英镑贷款。

  而当时伦敦的一些商业银行,为了保持客户关系,同时也看到市场上对美元的需求旺盛,放贷利润可观,于是便将自己吸收的境外美元存款放贷出去,从而出现了最早的欧洲美元贷款,欧洲美元的信贷活动由此产生。

  1957年后,在一系列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欧洲美元市场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壮大,形成了以伦敦为中心、欧洲为主营地、大规模经营欧洲美元存贷业务的境外美元市场。这一些因素主要可归为两类:

  从1958年12月起,西欧国家普遍放松或取消而来外汇管制,允许本国出口商和银行拥有外币资金(主要是美元,因为美元是最主要的国际支付和储备货币),货币实现了自由兑换,资金也可自由进出流动。同时,西欧国家对本国银行机构经营外币存贷业务也十分宽松,欧洲美元存款无需缴纳准备金,存款和贷款利率也没有限制,可自行决定,这些“自由待遇”给经营欧洲美元业务的商业银行创造了丰厚的利润机会。在利益的驱使下,西欧的银行机构纷纷开设起欧洲美元业务。

  第二,美国政府一系列控制资本外流和加强银行监管的措施实施后,“无意地”刺激了欧洲美元市场的快速扩张。

  1958年后,美国的国际收支逆差扩大。1960年时又爆发了第一次美元危机,这给美国政府带来了国际收支失衡压力。为了改善国际收支,美国政府采取诸多措施限制资本外流。

  1963年7月,美国实施“利息平衡税”(Interest Equalization Tax,到1974年6月才废止),规定美国人购买在美发行的外国证券一律征税,目的是为遏制长期资本外流。利息平衡税对于改善美国国际收支效果甚微,还客观地促进了欧洲美元市场的发展。利息平衡税实施后,西欧和日本无法像以往那样通过在美发行长期证券的从美国市场筹资,而是转向其他替代方式筹资(包括从欧洲美元市场融资);另外,美国资本仍继续外流,最终变成了欧洲美元存款。就这样,欧洲美元的资金供给方和资金需求方双双增长,扩大了这一市场。

  ▼图:1960-1974年美国长期资本外流情况。图片来自:美国的利息平衡税及其效果和影响(1963-1974年),见参考资料。

  由于利息平衡税并没遏制资本外流,美国政府采取了更严厉的管控措施。1965年1月美国政府颁布《自愿限制对外贷款指导方针》,要求美国的银行、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限制对外贷款数额和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三年后1968年1月,又颁布并执行《国外直接投资规则》,将“自愿限制”变成了“强制限制”,对美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实行强制管理。

  60年代中期时,美国银行业的监管也明显加强。1966年,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开始实施“Q条例”——对美国的银行定期存款规定最高利率,但Q条例不适用于美国境外的银行(如果一个美国银行先把美元存放在美国银行设在伦敦的支行,再从该支行把存款转存回纽约本部,这笔美元存款实际就成了欧洲美元存款,就不受Q条例的管制)。同时,根据联邦储备银行的“M条例”,美国境内银行在国外银行的资金,包括其国外分支机构在总行帐面上的存款,都必须缴存累进的存款准备金,而美国银行在国外的分支行,则不受M条例限制。

  以上的种种管制措施,驱使美国的银行机构纷纷向外扩张,在世界各地设立分支行,一是为摆脱美国国内银行监管约束,享受在境外的“自由待遇”(美国银行在欧洲设立的分支行,不受Q条例和M条例约束,也不受对外贷款的限制,而且它们的欧洲美元存款不在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范围内,所以不需缴纳保险费);二是为了开拓海外市场,服务于跨国公司海外业务扩张和逐步扩大的国际贸易,而且经营欧洲美元业务,也有不错的利润。

  值得一提的是,1966年Q条例实施后,由于美联储在1966-1969年间收缩货币供应,抬高了市场利率(欧洲美元的利率也随之抬高),而美国国内的商业银行,因受“Q条例”约束,则不能跟着提高存款利息率,这导致大量的美国境内美元存款,被转存为欧洲美元存款,以获取更高存款利息。

  此外,二战后,美国跨国公司的海外扩张也加快,为了规避美国国内的种种政策管束,这些美国跨国公司,也不再将其海外利润汇回美国,而是将其直接存入欧洲的银行中,或者将其用于境外再投资;同时,当这些美国跨国公司在境外需要资金时,也不从美国国内筹资,而是在欧洲美元市场上筹资(贷款利率更低),而且在欧洲银行业中调拨资金更便利、更省费用。

  因而,在美国一系列政策因素的调整下,美国的跨国银行和跨国公司,成为了欧洲美元市场扩张的“排头兵”,它们和欧洲的银行机构一起,共同编织成欧洲美元市场的运行实体,共同促进该市场走向成熟。

  从20世纪60年代起,跨国银行和跨国公司(无论美国还是其他几个国家)在全世界内的持续扩张,对欧洲美元市场的发展壮大一直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跨国银行,欧洲美元业务会因地域限制而停滞不前,没有跨国公司,欧洲美元市场的资金供给和资金需求将无法增长。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是欧洲美元市场从诞生走向成熟的时期,进入70年代后,欧洲美元开始步入快速地发展期。

  1971年,美国慢慢的出现贸易帐逆差,逐步扩大的贸易逆差意味着不断地输出美元,这些流出的美元要么进入其他几个国家政府或央行的外汇存底中,要么被各大型跨国银行、跨国公司或进出口企业所持有。

  ▼图:1960-2017年美国贸易帐(商品和服务),从1971年开始,美国慢慢的出现贸易帐逆差,此后逆差规模逐步扩大。图片来自:St. Louis Fed

  持有美元储备的各国央行,为了获取利息或收益,也直接或间接地将手中一部分美元外汇投入到欧洲美元市场中。而那些持有美元外汇的跨国银行、跨国公司或进出口企业,为了调拨资金的方便和获得更加存款利息,也将其转存为欧洲美元。

  70年代,欧洲美元市场一个主要的资产金额来源,就是OPEC石油出口国的石油美元。1973年10月,OPEC国家以石油为武器,对抗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大幅度提高油价,油价的大幅走升,这为OPEC国家带来了持续大量的石油美元收入(出口石油获取美元)。OPEC国家将持有的巨额石油美元盈余,一部分以短期存款的方式存入欧洲的银行机构,转换成了欧洲美元存款(据BIS估算,当时每年大约有1/3的石油美元转存为了欧洲美元),还有的直接投到欧美金融市场投资(如购买美国国债、美国股票等)获利。

  ▼图:1972-1998年,OPEC国家石油净收入。1973-1980年间,石油收入迅速增加,且在1980年时超过2500亿美元。红线年通胀调整后收入,图片来自:Oil & Gas Journal.

  ▼图:1959年1月至1990年9月,隔夜和定期欧洲美元存款量(仅包括美国银行机构中的欧洲美元存量,无乘数效应)。1974年后,一部分石油美元被转存为欧洲美元,在1974-1983年间这些欧洲美元飞速增长。图片来自:FRED,St. Louis Fed。

  石油美元被转存为欧洲美元后,主要被借贷给了发展中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包括苏联和东欧,还有日本,日本在60至70年代,大约借入了100亿美元的欧洲美元,为日本经济的腾飞提供了重要的资金动力。还有一些西方跨国公司的大工程建设项目,也是从欧洲美元市场筹集的资金。

  还有,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崩溃,国际汇率机制进入自由无序的浮动时期。浮动汇率制下,各国央行为干预汇率吸收的美元也进入了欧洲美元市场。有些国家为避免本国货币供应量增加过快,将持有的美元抛出换回本国货币,结果也增加了欧洲美元的资金供应。而且浮动汇率制下,外汇投机行为也开始变得猖獗,货币兑换买卖活动增加,这也刺激着欧洲美元业务活动的扩张。

  70年代欧洲美元市场快速的提升,还和美国境内金融政策变化有关: 1974年后,美国政府相继解除 “利息平衡税”和各种资本管制政策,同时不断放宽“Q条例”的存款利率上限(1986年,Q条例被取消),这为美元的跨境自由流动解除了束缚,更多的美国境内美元可以流向欧洲美元市场。

  另一重要政策变化是在1981年12月,美国实行“ 国际银行业务设施”(IBF)制度 ,美国境内银行和美国银行在海外分支行可通过设立与国内业务严格分离的国际银行业务设施账户,经营离岸金融业务(包括欧洲美元业务)。该账户存款无需缴纳准备金,也不参加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保险(无需缴纳保险金),也不受Q条例限制。这实际上使得欧洲美元市场扩大覆盖到了美国自身。

  80年代后,随着跨国银行的全球扩张、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全球化的推行,欧洲美元市场真正突破了欧洲的地理界线,除了伦敦、巴黎以外,别的地方(如亚洲的香港、新加坡、东京、巴林,加勒比海地区的开曼、巴拿马、巴哈马,北美的加拿大和美国自身),也慢慢的出现由大型跨国银行机构经营的境外美元业务。正是从80年代开始,“欧洲美元”变成了所有离岸美元业务的代称,泛指一切美国境外美元。不过,欧洲美元市场的主营地仍在欧洲。

  欧洲美元市场的主要参与者是国际跨国银行,资金的供求(借贷)两方都是通过银行代理流转的,大量的交易是发生在银行之间(短期货币拆借、从中长期信贷和债券)。

  1.纯粹离岸交易(pure offshore transactions),欧洲美元的资金供给方和需求方(存款方和借款方)都在美国境外,并不影响美国的资本帐或经常帐的记录。比如50-60年代时,苏联和东欧国家将境外美元存入伦敦的银行,伦敦的银行将其贷给其他欧洲国家;再或者,70年代时,OPEC国家,将石油美元存入伦敦的银行,伦敦的银行也再将其贷给一些发展中国家,或苏联、东欧、日本等。在美国资本管制开放前(1974年),纯粹离岸交易是欧洲美元的主要交易模式。

  2.纯粹往返交易(pure round-trip transactions),欧洲美元资金从美国境内出去,最终又返回美国。这种交易大多发生在美国跨国银行机构上,这些美国跨国银行在海外(欧洲或加勒比海)设立分支行,然后利用分支行来调拨资金的美元存款。就如60年代时,由于美国国内市场利率上升,但受Q条例限制,国内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无法上调,由此导致美国境内美元存款被抽提,转存至境外为欧洲美元,存入了美国银行海外分支行账户中。这些欧洲美元又返回借贷给美国境内银行,以补充存款短缺。

  因美国境内外套利机会的存在,这种纯粹往返交易在美国跨国银行中很流行。在美国资本管制放开和IBF制度实施后,美国银行也加入欧洲美元业务,这类交易慢慢的变成为主要模式。

  3.国际借贷流出(international lending –outflow),美国境内美元通过离岸金融中心(伦敦或巴黎等)借贷给其他几个国家。现如今许多的国家的美元外债,大都是从欧洲美元市场上借的,如阿根廷、巴西、委内瑞拉等。

  4. 国际借贷流入(international lending –inflow),欧洲美元回流美国境内,这也主要是经美国跨国银行机构完成的。

  国际借贷流出和国际借贷流入两种模式,是美国和其他几个国家之间资金借贷融通的一个境外桥梁,它并不在美国和其他几个国家之间直接发生。这两种模式在欧洲美元总体市场中占比不大。

  欧洲美元市场从1990年代下半期开始,存款额再次迅猛扩张。目前仍在增长中,不过没办法提供具体数据,一些机构(如BIS和美联储)的统计数据并不全面。

  ▼图:1973年7月至2006年2月,隔夜和定期欧洲美元存款量(仅包括美国银行机构中的欧洲美元存量,无乘数效应),在206年2月时已达到4300亿美元。图片来自:FRED,St. Louis Fed。

  最后,需特别提到一点的是,欧洲美元市场也存在银行乘数效应,一批原始的欧洲美元存款存入离岸银行后,往往会在反复的借贷和周转间派生出数倍的存款,就如一国国内的银行系统派生货币的机制一样。以上数据“隔夜和定期欧洲美元存款量”中显示都是无乘数效应下的欧洲美元存量。

  而且,欧洲美元的乘数效应并不可能影响美国银行系统的存款总额变化,也不可能影响美国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因为美国的M2包括美国居民在非美银行持有的美元存款,但不包括外国居民在美国银行持有的美元存款。

  如今,欧洲美元市场,慢慢的变成了国际金融市场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且形成的完善的借贷体系。欧洲美元业务在美国的银行业务中也占据着重要比重。

  ▼图:左图是欧洲美元占全球美元银行业务的比重;右图是欧洲美元四项指标中(对美债权、对美负债、向美贷款、来自美国存款),美国非银行居民各占的比例(银行机构的存款存在交叉重叠,这里的“非银行居民”,实际上扣除了银行间存款交叉重叠部分)。图片来自:Eurodollar banking and currency internationalization ,见参考资料。

  《国际金融》(第四版),陈雨露 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2

  欧洲货币市场的形成发展及其影响,王 传纶 吴念鲁,世界经济,1979年第6期

  美国的利息平衡税及其效果和影响(1963-1974年),齐秀丽,安徽史学,2014年第5期

上一篇:充满野心的超级地堡计划

下一篇:等不了3天那就试试1天!改装澡堂最快1天